织妇叹

春蚕成丝复成绢,养得夏蚕重剥茧。
绢未脱轴拟输官,丝未落车图赎典。
一春一夏为蚕忙,织妇布衣仍布裳。
有布得着犹自可,今年无麻愁杀我。

标签: 写人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春天织妇养蚕剥茧抽丝又织成绢,夏季再次养蚕剥茧织绢。
绢尚未织成就打算拿去缴纳官府所征赋税,丝还在纺车上就考虑拿它去赎回典押的东西。
织妇一春一夏忙于养蚕织绢,到头来自己却仍穿着布制衣裙。
能有布衣穿的时候还算可以,但今年无麻织布,只怕连布衣也穿不上了。

注释
绢:丝织品。
夏蚕:夏季开始养的第二茬蚕。
拟:打算、准备。输官:缴纳官府所征赋税。
车:纺车。图:计划。赎典:赎回典押的东西。典:抵押。
布衣仍布裳:仍穿着布制衣裙。“仍”字因音节关系后置。古时上衣为衣,下身裙为裳,男女都穿。
得:能。着(zhuó):穿。犹自:还。
愁杀我:犹今言“愁死我”。杀:也写作“煞”,甚词。

创作背景

据文献记载,南宋以来,在夏秋二税之外,新立的税目和附加税目繁多,赋税之重,较之北宋增加了好几倍。养蚕织绢的妇女辛苦了一春一夏,不但穿不上绢,连麻布衣裳也穿不上。诗人以布衣终身,泛涉江湖,多见此情形,极感叹而有此诗。

参考资料:
1、潘同生编着. 中国经济诗今释[M]. 北京: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, 2000.04.第180页
2、徐志平着. 浙江古代诗歌史[M]. 杭州:杭州出版社, 2008.12.第145-146页
赏析

此诗叙述了织妇终年辛苦而生活艰难,在官府租税和高利贷剥削下,连麻布衣都穿不上的情形,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,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。

全诗以第一人称来写,紧紧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,层层递进,对比鲜明,语言质朴自然,一字一句,读来感人肺腑。

首联是诗人的口吻,客观描述了织妇的辛劳。它通过劳作的重复性、贯性和紧张性透析而出。这两句虽与织妇之叹无关,却注入了诗人叹其所忙、叹其所苦。以“夏”与“春”字对举,以“重”与“复”字相照应,突出织妇之勤。

颔联是织妇的口吻,但仍未见出所叹。相反却道出了她的希望、热切的希望。绢未脱轴、丝未落车就想着如何用它们去输官、赎典,惟独没想到自己。她织的是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