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

[唐代] 李白 [繁體]

昔别黄鹤楼,蹉跎淮海秋。
俱飘零落叶,各散洞庭流。
中年不相见,蹭蹬游吴越。
何处我思君?天台绿萝月。
会稽风月好,却绕剡溪回。
云山海上出,人物镜中来。
一度浙江北,十年醉楚台。
荆门倒屈宋,梁苑倾邹枚。
苦笑我夸诞,知音安在哉?
大盗割鸿沟,如风扫秋叶。
吾非济代人,且隐屏风叠。
中夜天中望,忆君思见君。
明朝拂衣去,永与海鸥群。

标签: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昔日你我在黄鹤楼分别之后,我一直游离在淮海一带,大好时光也全都虚度。
想当年,你我在洞庭湖分离,如同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分散各方,如同落叶一样各自飘零。
时值中年依然没能再相见.失意的我独自一人在吴越漫游。
我在什么地方恩念你呢?是天台山的月光正在照耀着绿萝的时候。
会稽的风光是多么美好,剡溪水在周围萦回。


云山仿佛是从那海上生出来,水清如镜,人行走在水边,就像是在镜子中走来。
自从北渡浙江以后,十年的时间都在楚王的宫殿楼台上饮酒吟诗,沉醉不已。
才智压倒了那荆门的屈原、宋玉,也可以令梁园的邹阳和枚乘倾倒。
才华如此卓绝,却不见知音在何处,对此我只能苦笑。
而今时局动乱,安禄山叛军猖獗,像秋风扫落叶一样。
而我却不是那个可以拯救时局的人,只好在这屏风叠隐居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公元756(天宝十五载),当时洛阳以北的广大地区,已尽为安史叛军所占。当时李白为了躲避“安史之乱”,带着宗氏夫人到庐山躲避。这是李白第三次到江州,这次他隐居在庐山屏风叠达半年之久,并修建了读书草堂,期间写下此诗。

参考资料:
1、宋绪连、初旭编.三李诗鉴赏辞典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2年05月:第341页
赏析

本篇历叙与王判官聚散行迹,并因世乱而归隐庐山屏风叠。其所以退也,非所谓“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”(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),乃报国无门也。

开篇“昔别黄鹤楼,蹉跎淮海秋”二句,飘然而来,写的是公元726(开元十四年),诗人离开蜀中,自湖北顺江而下,在金陵、扬州一带漫游的往事。屈指算来,流光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,自己仍然功业无成,一个“昔”,一个“蹉跎”,包含了无限的感慨。

“俱飘”二句,牵入王判官。自己与王判官分手,就像落叶随风飘散,又像洞庭湖的诸多支派各自流向天之一方。

这一别就是多年。青年惜别,至中年仍未能相见。自己虽曾于公元742(天宝元年),得道士吴筠举荐,应诏赴京,但至公元744(天宝二载),便为谗言所中,而赐金还山。自己于是再次放浪江湖,漫游吴越。这里用了一个“蹭蹬”,蹭蹬者,失道也,反映出诗人政治上失意之后的悲愤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