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

边烽警榆塞,侠客度桑干。
柳叶开银镝,桃花照玉鞍。
满月临弓影,连星入剑端。
不学燕丹客,徒歌易水寒。

标签: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边塞外族入侵挑起了战争,豪杰将士夜渡桑干远赴国难。
柳叶被雪亮的箭镞拨开,桃花对映着镶玉的马鞍。
天空圆月把弓影投射到地上,大片星斗映在剑的项端。
不要学那过河行刺的荆轲,空唱一曲《易水寒》。

注释
郑少府:事迹不详。少府:唐代对县尉的通称。
辽:州名。隋置,唐初移治辽山(今山西左权)。
榆(yú)塞:边防要塞。秦统一六国之后,蒙恬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的侵犯,收复了河套失地,“以河为界,累石为城,树榆为塞,匈奴不敢饮马于河,置烽燧,然后敢牧马。”此后“榆塞”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。
桑干(qián):即桑干水,在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。据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,故名。

创作背景

东北辽阳一带是唐朝的东北边陲,唐高宗时期时常遭到契丹族的侵犯,朝廷多次派兵戍守。这位郑少府即将远赴辽阳边塞,诗人作为好友来为他送行,写了这首诗。

参考资料:
1、丁敏翔,白雪,李倩编着.唐诗鉴赏大全集 上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2.08:第14页
赏析

首联“边烽警榆塞,侠客度桑干”,言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,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,表现了“侠客”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。与“烽火照西京,心中自不平”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,更显陡率、有力。诗歌的主人公是“侠客”,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、准确地表现出“侠客”的性格,侠客既不同于书生,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。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。“榆塞”不仅是实际的地点,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。

诗中点出“榆塞”,是想表明“侠客”是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