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上与友人别

[唐代] 郑谷 [繁體]

扬子江头杨柳春,杨花愁杀渡江人。
数声风笛离亭晚,君向潇湘我向秦。

标签: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,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。
微风轻拂,笛声幽咽,离亭渐渐染上暮色,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。

注释
淮(huái)上:扬州。淮:淮水。
扬子江:长江在江苏镇江、扬州一带的干流,古称扬子江。
杨柳:“柳”与“留”谐音,表示挽留之意。
杨花:柳絮。愁杀:愁绪满怀。杀,形容愁的程度之深。
风笛:风中传来的笛声。
离亭:驿亭。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,人们常在此送别,所以称为“离亭”。
潇湘(xiāo xiāng):指今湖南一带。
秦:指当时的都城长安。在今陕西境内。

赏析

晚唐绝句自杜牧、李商隐以后,单纯议论之风渐炽,抒情性、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。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、富于风韵的特点。

“扬子江头杨柳春,杨花愁杀渡江人。”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,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,那乱飞的柳絮,愁坏了渡江的游子。

前两句即景抒情,点醒别离,写得潇洒不着力,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。画面很疏朗:扬子江头的渡口,杨柳青青;晚风中,柳丝轻拂,杨花飘荡。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,友人即将渡江难去。淡淡几笔,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,景中寓情,富于含蕴。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,唤起一种伤离意绪;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,所以说“愁杀渡江人”。

创作背景

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(即题中所称“淮上”)和友人分手时所作,具体创作时间不详。和通常的送行不同,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:友人渡江南往潇湘(今湖南一带),自己则北向长安。

参考资料:
1、刘学锴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1349-13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