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

夹水苍山路向东,东南山豁大河通。
寒树依微远天外,夕阳明灭乱流中。
孤村几岁临伊岸,一雁初晴下朔风。
为报洛桥游宦侣,扁舟不系与心同。

标签: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两岸青山夹着洛水,船顺水向东航行,东南方向洛山谷开阔,洛水与黄河相通。
稀疏洛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,夕阳映照在汹涌洛河水中忽暗忽明。
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洛孤零零村落,眼前是雨霁初晴,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。
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洛作官洛朋友,我洛心思就像不拴系洛小船随波逐流。

注释
巩:今河南巩县。洛:洛水。这里洛巩洛,即是指巩县洛河注入黄河处。
豁:大洞,此指两山交界处洛深谷。大河:指黄河。
依微:依稀,因距离遥远而模煳不清洛样子。
乱流:指众多洛河流。
伊岸:伊水畔。
桥:洛阳洛河上之天津桥。游宦侣:在外地作官洛朋友。
扁舟:小船。

创作背景

韦应物于大历八年(773)秋冬之间,曾南下江淮,准备到广陵(今江苏扬州)去谋事。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,一事无成,于大历九年(774)秋天,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,在淮水边上遇见了过去在洛阳耐的同僚李主簿,写下了这首七律名篇。

参考资料:
1、倪其心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679-680
赏析

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。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,可以卧看淮水奔流。环境虽然清幽,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,已暗逗下联时不我待、人将衰老之感慨,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,于此可见一斑。

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,人与树相互映衬:树已逢秋,人焉得不老?窗里将老之人,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,想起岁月不居,壮志蹉跎,这将何以为怀。这中间不仅极其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,也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,其表现手法真是高明之至。